小马控价

送你一份打假地图

2017-07-18 17:45:53

 

身为中国人,买到假货几乎是一个无法逃避的人生体验。在很多人看来,造假是落后的产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中国,假货最猖獗的地方,恰恰是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经济越发达,造假越厉害


2017年6月,《消费者报道》以“产品造假窝点”为核心,梳理了国家质检总局属下的中国质量新闻网自2001年至今共计1187条被曝光的产品造假新闻。2001—2015平均GDP排名前三的省份广东、江苏、山东,其造假新闻曝光量也较多,作为全国GDP排名第一的制造业大省广东,其造假新闻曝光量最多。

造假多是“傍名牌”,为了能获得高利润,厂家假冒的往往都是一些大牌产品,“傍名牌”的情况十分明显。造假新闻数据显示,五粮液、茅台酒等名贵酒经常出现在假酒名录上,可能你一不小心买的“名贵酒”就是“地下工厂”包装出来的假酒。


功能饮料“红牛”也多次被爆出造假,其中仅广东佛山市就被查获3次。汰渍、立白、雕牌洗衣粉在多省均有被造假。LV成皮具被仿冒的宠儿,造假地主要集中在广东。太太乐鸡精被假冒提及次数达到9次。手机品牌则主要为苹果、三星。耐克、阿迪达斯为主要鞋造假牌子。


电商控价


2016年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数据也显示,全国线下可疑售假团伙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浙江、福建、上海、山东等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而经济发达的伟大首都北京,是唯一突破200个团伙的内陆地区。


电商控价

 

这些假货产业兴旺的地区,大部分都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国传统印象中的河南人擅长造假的印象似乎并不相符。人们常规心目中的经济发达地区才是造假的重灾区。


这一现象背后的逻辑,也显而易见。越是商品贸易活跃、制造业发达的地区,造假售假的行为就会成比例的增加。而贸易低迷、制造业落后的地区,由于市场、技术、物流等多方面原因,造假售假的活动受制太多。


从地图上看,广东、福建、上海、江苏、山东等沿海经济发达省市,也是中国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都是假货泛滥的重灾区。而中西部等经济落后地区,造假活动也没有那么剧烈。


然而把每个省份造假团伙数目的全国占比除以他们GDP的全国占比,可以发现,广东福建分别为状元、榜眼,而且比例也极为接近。他们的造假团伙占比远超他们的GDP占比。排名第三的为北京,其次是江浙沪。这也就说明,这些造假售假的大省的成因除了繁荣的贸易与发达的制造业,或许还有更多深层次的原因。


电商控价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人类的绝大部分经济行为都突破了国家的范畴。造假,也是如此。一份国际商会(ICC)在2008年的研究表明:1988年-2008年,全球假货产业实现了10,000%的增长,年交易规模突破6500亿美元。利润是全球毒品贸易的两倍。而2015年,国际商会发现这个规模增加到17700亿美元。这里面最大的假货工厂同时也是世界工厂——中国。

 

在美国海关在2015年截获的假货中,来自中国的占52%,而其次就是中国香港(35%)。如果两者相加,比例达到惊人的87%。


香港作为一个贸易港,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制造基地。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作为香港延伸往大陆腹地的广袤东南沿海地区,为香港提供了假货生产基地。 


电商控价



虽然随着电子商务和国际快递行业的发展,超过60%的假货案件采取蚂蚁搬家的形式通过邮递来进行。然而海运以其规模优势,依然是大宗假货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


2013年全球海关截获的假货中,通过海运的假货价值占所有渠道总价值的51%。我们可以看出东南沿海地区造假售假的产业,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而可以蓬勃发展。那么这些假货里主要是那些产品呢?

产业有先后,造假有专攻


在世界经济发展组织的报告中, 假货的重灾区按严重程度排序如下:手表、皮革制品、帽子、鞋子、香水及化妆用品、 玩具、服装、各种加工制造产品、烟草、五金。

 

这个数据传递给我们一个信息,那就是适合造假的产业是有着一定特殊性的。结合每年全球海关的截获数据,我们还可以给这个名单加上电子零配件、小型电子产品和音像制品。


那么,什么样的假货最有市场竞争力?换句话说,消费者喜欢怎样的产品?研究发现在以下三种情况中,即使明知是假货,很多消费者还是倾向于去购买。

 

第一种情况是,假货使用起来的效果和真货差不多,而真假货之间价格差异大。这种价差往往是由于巨大的知识产权附加值,或者推广费用而造成。名牌服装、盗版CD、仿制电子产品。每年全球查货的假货中,雷朋眼镜、迈克尔·高司等品牌都高居其中。


第二种情况,在消费者看来,这种类型假货的潜在使用风险比较小。如穿戴的商品,而非吃进肚子里的药品或者食物。食品和药物的假货,消费者一般都不敢购买。 


第三种情况,没有途径购买到真货。比如天价药品、还没有进入本国市场的外国商品,普通民众没法买到真货,只能用假货代之。


电商控价


那么对于制造者,他们最愿意生产怎样的假货呢?主要有下列几种:技术壁垒相对较低、单件产品利润率很高(高知识产权附加值产品)、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造假工厂一般都是小作坊模式)、产品单体体积小,便于运输、携带、邮寄和隐藏,并且方便拆卸,再组合。


我们可以发现需求和供应的结合点就在于穿戴型的奢侈品、化妆品或小型电子产品这一类货物。在这些中国警方查获的案件中,产品的相关产业往往就是当地的支柱产业。比如以制鞋业闻名的福建莆田,就盛产假鞋。


电商控价



莆田现今有制鞋企业数千家,年产运动鞋数亿双,年产值高达600多亿元。直接从事鞋业的人有30多万,占人口的约10%。根据官方数据,2017年1至3月份,制鞋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2.1%,达到58.80亿元,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7%,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2.6个百分点。


莆田的假货也同样驰名。据2011年《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阿里巴巴自爆有“1219名及1107名分别在2009年及2001年签约的中国供应商涉及诈骗全球买家”。且多数欺诈供应商来自莆田,形成了规模。2015年、2016年,警方又捣毁了莆田的4家假鞋厂,涉及金额上千万。


因为获取原材料、技术工人和生产线,乃至寻找物流和买家都极为方便。以至于很多正规代工厂家也利用自己富余的产能参与到造假产业中。

为什么东南沿海盛产假货


对于假货的消费,尤其是主动购买假货的人而言:价格永远是最主要的因素。


造假产业能够蓬勃发展的背后,其实是全球消费者对于假货旺盛的需求。而这“沉默的真相”,往往是被媒体所忽略的。往往媒体只是把消费者作为造假产业的受害者,却没有考虑到他们才是造假产业成长的土壤。


电商控价


不仅是中国人喜欢买假货,发达国家的消费者也不例外。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与德国品牌协会曾经联合委托第三方调查机构 Valid Research 对德国、奥地利、荷兰、瑞士的2500位消费者进行调查,超过25%的消费者表示,会“不定期”购买假货。有60%的购假者承认,他们购买假货时并非“被骗上当”,而是在完全知情的前提下有意识地买假,动机是“追求价格低廉”。 

 

当然,除了经济因素外,假货泛滥也有着更多复杂的社会因素。而东南地区的社会特性,也极为符合造假的产业需求。


为了躲避执法机关的追踪调查,假货很多时候是由不同工厂生产成大量配件,通过不同路径运送到目标市场的装配工厂才最后组装。正由于造假是一项分工明确、合作紧密、劳动力密集、链条复杂的产业,东南沿海地区以姓氏和血缘捆绑的宗族社会为这个造假团伙的组织稳定提供了保障。


很多造假案件都是全家、全族、全村的产业。因为中国另一个身处内地的造假大省湖南省,是仅次于福建广东的宗族社会氛围最浓厚的省份,“楚俗尚鬼,重祖先,故家族之念甚深。”


造假团伙往往都聚集在一些特定地区。比较出名的是福建莆田、广东潮南、浙江义乌等。通过地理结构发现,宗族理念特别强的往往都是原本多山少田,河网密集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由于地理限制因素,同姓氏抱团聚居,互相之间由于交通不便形成了许多大陆孤岛一般的村落。


以浙北山区西山村为例,大姓人口往往可以占到全村的70%甚至以上,完全主导了村里包括干部选举等一系列公共事务。村里所有重要公共职务如村长村支书等均出自该姓氏。在这些地区有着“家族宪法”高于一切,宗族利益至上的社会传统。


有时候为了利益,也能再造共同体。比如在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某镇,90年代末曾是假烟制造圣地,当地的近30家假烟企业明目张胆地成立名为“大公家”的造假行业组织,专门向有关部门进贡“保护费”。


该协会的“任务”是,按照造假企业的规模收取会费,用于疏通关节。甚至会定期召开大会,研究行贿对象和行贿数额。


不同于广州、苏州、杭州这些南方富庶地区的城市文明。这些七山两水一分田的地区往往有好勇斗狠的习俗,和追求一夜暴富的投机文化。


为了族群利益可以组织大规模且旷日持久的械斗。其战斗力连专业军队都望而生畏。抗倭名将戚继光,就曾经把义乌人改造成勇猛无比的戚家军,战斗力远胜绍兴等富裕地区的士兵。 


由于造假团伙在造假基地关系盘根错节,人数众多,势力庞大。当地执法人员往往面对着严重的人身安全威胁,甚至有泼硫酸、焚烧车辆、泼漆泼粪等。因此执法机关往往不是被腐化就是不作为。每当执行打假行动都要从外地大批抽调警力,然而也经常面临通风报信,扑空甚至是暴力对抗的情形。


2002年12月16日,广东潮南居委会一名干部在家制作假烟过滤嘴,汕头市公安局几名警察开了两部警车来抓人,进门后反被诬为敲诈。该名干部纠集了200多个亲戚和村民来围攻辱骂警察,警察最后只能作罢。


中国人素以勤劳勇敢著称,但在制造假货的时候,过于勤劳;在维护造假产业的时候,又过于勇敢。确实,现在造假售假的违法成本太低,出于对高利润的追求,太多人选择不计后果铤而走险。你同意,加大打假力度,给制售假者定罪吗?



上一篇
九部门再出怪招!专治“神医”“神药”

下一篇 首例电商打假:店家售假损淘宝商誉 赔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