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电商这个平台也是日渐水涨船高。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为了更多的利益,用假货、仿冒品来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 近两周来,至少3批商家总计20余人到上海某电商平台总部“要钱”。据了解,其中4名商家被罚违约金约167万元,同时还被限制提取货款194万元,涉及总金额361万元。广东的时先生因一份价值66.8元的洗发套装被消费者投诉为假货,经平台审核后,需缴纳“违约金”超50万元,是所售商品价格的近万倍,此外,店铺17万元货款也被限制提现。 66.8元的洗护产品,假就是假,怎么搞出个“疑似假货”?问题出在不能自证清白上。店主辩解称,该洗发套装是微商产品,有严格电商控价机制,若在市场上低价出售,品牌方会把产品防伪码抹掉,因此查不到防伪认证。消费者投诉该产品为假货,认为防伪码=真。那么,没有防伪码,难道不该等同于假?消费者的判断有毛病吗?没毛病!有问题的是店主,不管出于成本控制,还是利润考量,都不该让消费者承担“无法证真”的风险。 那么,50万元违约金到底罚得冤不冤? 第一,从罚金去向看,一人维权,全体受益。根据该平台的合作协议,其可要求商家支付“产品历史总销售额的十倍作为消费者赔付金”,以时先生的情况为例,虽然该批次只有一套产品被认定为假货,但后台货款里50余万元均会被平台扣除,并以优惠券的形式返还给购买该批次商品的所有消费者。也就是说,50万元违约金保障的不仅是投诉获得赔偿的某个消费者,还包括所有购买过此产品的消费者。 第二,诚信是电商平台的生命。一个不良商家售假,全体商家跟着遭殃。这就像墨水和清水的关系,一滴墨水染黑一缸清水,电商平台净化修复被破坏的诚信环境,不仅要付出资金成本,还有昂贵的时间成本。店家进驻电商平台,有的门槛很低,充分享受“搭便车”的便利,可以说是互相借力、合作共赢。入驻的资金门槛低,但责任和义务门槛高。店主必须诚信经营,共同把电商平台做大做强。若诚信出现污点,殃及的不仅是一家店,更是整个电商平台的品牌。这么看,50万元违约罚金,还冤吗? 第三,当售假代价>诚信经营,就会出现良币驱逐劣币。就会呈现一种导向,就是售假者付出的代价,要远远高于诚信交易。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售假造假的风险和成本高,自然会促使商家自觉诚信经营!。 小马电商控价维权就是一个资深的维权平台,集网络打假、价格管控于一身,帮助品牌商家维护自己的权益。许多品牌商家都通过小马控价维权平台实现了维护品牌形象的目标,欢迎前来咨询。